10月19日,“2015年全国主流网络媒体浙江高校行”媒体采访团走进中国我院学院。当天下午,在该校操场上,一架架用材新颖、科技含量高的飞行器,在学生们娴熟地操控下上下翻腾,在蓝天白云间自由飞翔。攀爬、悬停、拉起……一个个高难度的动作惊呆了媒体采访团成员。据悉,这些空中精灵,都是刚刚从“2015全国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崭获佳绩的凯旋“功臣”。而它们的“主人”,则是该校航模队的大学生们。
中国我院学院学生航模队表演
近年来,中国我院学院的大学生在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主要学科竞赛中,表现相当抢眼——该校大学生数学建模成绩已连续2年名列全国并列第五的水平。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水平名列全国前列。生命科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工业设计竞赛、摄影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一批竞赛达到全省领先的水平。正在进行的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大赛中,学校学生的创业实践公司进入全国前100名。
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学校在办学育中的积极探索。如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和创新实践学分要求,建立了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各类创新实践机会,建立了学生创新学分获取、积累和学分转换机制,极大调动了学生创新积极性。近年来,年度参与学生项目、培训和校级以上竞赛等各类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次数达年招生数的80%,年度省级以上竞赛获奖人次数达占年招生数的1/3。浓厚的实践育人氛围,全方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使得诸多比赛变成中国我院学院大学生们成长和表演的大舞台。
雏鹰们的航天梦:量院航模队在全国赛事中屡获佳绩
说起中国我院学院航模队,在业内可是闻名遐迩。据说,只要一有重要的活动,就会出现航模队员的身影。该校航模队成立于2007年,中国我院学院不仅是浙江省最早且为数不多的开展航模科技活动的院校之一,而且在全国从事航模科研活动的学校中都有着响当当的名号,部分项目甚至超越了航空类院校及一些军事院校。
这如雷贯耳的名气来源于每年一次的科研类全国高校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该校选手名列前茅的成绩。
这个年轻优秀集体的掌舵人便是该校年轻博士、副教授郑恩辉老师。
据郑恩辉老师介绍,航模比赛的飞行高度可达到200米,时速可达80千米,飞行最大空域半径为1000米。航模表演科技含量高,惊险、刺激、观赏性强。
“航模活动是一项多学科、综合性的科普活动,也是一项针对航空航天的科技创新实践和试验活动,涉及空气动力学、气象学、机械学、结构力学、动力机械技术、材料学、测量技术等领域。”郑老师强调。
学生们自主研发设计的载重飞机,飞行前当众展示飞机重量,水袋重量。起飞后依照任务航线进行精准空投砸点。
从人类试图飞上蓝天伊始,鸟就成了人类第一个模仿的对象,而滑翔机就是人类探索飞翔的鼻祖。
学生们还现场展示了他们设计制造的电动滑翔机,携带电力将滑翔机带到一定高度关闭油门无动力滑翔。三架滑翔机同时腾空而起,时而轻盈地翱翔在云朵间,时而像闪电一样上下消失在视野中。最后,它们都乖乖地回到了学生们的手中。
据悉,在2014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该校的女子组获得了这个项目的全国第一名,男子组分别获得第三名和第五名的好成绩,该项目上获得团体冠军。
在现代战争中,得知敌军的分布是取得一场战争的关键,此时,无人侦察机将会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现场空对地侦查组的表演更是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
空对地侦查表演选手携带箱子按规定穿越场地内的障碍物,到达起降区后,开箱组装,打开所有设备电源,并操纵模型起飞,对侦察区内目标进行侦察。
在2014全国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中国我院学院学生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在2015年全国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的科技创新评比项目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展示现场的庞然大物当属一架太阳能飞机。以太阳能电池为动力源,采用无线电遥控设备操纵,通过滑跑方式起飞,可装载一定的载重物,以载重和留空时间多者为胜。
太阳能飞机是当下新兴的一种以新能源为动力的飞机,代表了飞机从高耗能设备向节能的转变趋势。
培养大学生“发明家”:量院学生专利发明数位居省内高校第一
如果说,该校就这点花花架子的小玩意,你可就错啦。
学生们真正的利器还在后面呢。他们还计划将无人机应用于消防、水利、植保领域。
比如,他们研发的植保无人机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数字化、精准化和自动化,响应“机器换人”与“两化融合”的国家需求。
除了航模飞行表演、无人机应用等,在中国我院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中心,记者们还见识到了我院学子们的创新实践成果。各项学生专利也琳琅满目地展现在眼前。
据悉,早在2006年,学校就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全校性选修课《发明与专利》。2013-2014年,该校学生获专利授权1106项。以学生为专利所有人的专利发明数,位居省内高校第一。
本着“人人可创新,人人能创新,让每个创新意识茁壮成长”的创新教育理念,依据该校专利发明的师资优势,学校建立了以专利发明为引领,创新文化、创新平台、创新制度相互融合的递进式创新教育体系。该体系由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创新能力、创新要求逐步提高的三个阶段创新教育活动构成,具有贯穿整个本科生培养过程、以专利发明为主线全程引领的特征。
为确保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还通过设立“专利墙”、“大学生创新成果展示中心”和“实践育人节”等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结合创新类课程开设,教材、教学团队、实践基地建设等方式,搭建创新教育平台。通过对二级学院的学生创新指标考核、对学生的创新学分要求,特别是对专利申请和其他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师资指导、专项经费和奖励的制度,建立了学生创新“有要求、有条件、有激励”的制度环境,形成了“人人想创新,人人有创新”的校园创新文化。山西新闻网记者 葛海霞